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,“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,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”。随着中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,健全建设养老服务体系,是关系民生福祉的大事。
一、我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
(一)经营模式单一,养老服务缺乏多元化。目前市场上大部分养老机构的服务内容都较为单一,没有提供多元化的服务。比如,长期护理、临终关怀等服务都是缺乏的。这方面的缺陷导致了老年人无法得到全方位的养老服务,从而增加了老年人的维生负担和社会的人口负担。
(二)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不足。近年来,先后出台了一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扶持政策。但是由于市、县两级财政困难,一直难以全部兑现,加之补贴标准偏低,不能有效发挥扶持作用。
(三)养老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升。养老从业人员特别是护理队伍呈现“三高三低”的特点,即学历技能水平低,年龄偏高;收入待遇低,劳动强度高;社会地位低,流动性高。急需的医护、营养师、康复师、心理咨询师等类型人才招不进、留不住。
(四)养老社会参与度不高。目前,养老机构平时的管理及服务基本依靠养老院工作人员,政府机构及社会人员参与基本上是在重阳节、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临时组织活动慰问,大学生、社会爱心人士等群体参与意识不强、参与度低。
二、对策建议
(一)养老机构应加强多元化服务的探索。针对不同老年人群体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服务策略,丰富机构的养老服务内容,从生理、心理、精神等多方面入手,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专业的护理人员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水平。在传统养老院养老模式的基础上,一是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,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是老年人获取养老服务的重要途径,要加大投入,提高建设水平;建立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;加强设施的维护和管理。二是推进居家养老服务,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,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,提供多样化的居家养老服务,如家政服务、护理服务等,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监管和评估,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。三是规范日间照料管理,以街道综合养老中心带动周边社区日间照料中心,并向家庭延伸提供居家服务,实现规模化发展、打捆式运作。
(二)坚持高保障底线,探索养老领域多元化服务供给。将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,建立起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。发挥公办及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托底作用,加快建设完善一体化社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。大力推广“养老机构意外责任险”“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责任险”。全面推广长期护理保险,推动实行政府、用人单位和个人费用分担、慈善福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缴费模式。通过提供场所、运营补贴、建设补助、购买服务、信贷支持、财政贴息等措施,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,建成“基本保障充分、中端供给优质、高端发展领先”的多样化、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。
(三)坚持高质量服务,提升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能力。一是依托中高职院校,采取定向委培、岗前培训、定期考核、选送进修等形式,做好初级资格培训,开展中、高级人才的培养培训。建立资格认证、职称评定体系,将从业人员收入与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挂钩。完善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险、薪酬增长、服务奖励、职业褒扬等激励制度,吸引并留住各类专业人才,打造一支稳定的年轻化、专业化、职业化养老服务队伍。二是深入推进养老护理行业职业技能提升行动,加强养老护理高技能人才培训,完成新增养老护理高技能人才任务。持续健全养老服务技能人才培养、使用、评价、激励制度,制定落实好养老服务人才入职补贴、岗位补贴等政策,支持设立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,定期举办全市养老服务技能大赛,持续增强养老服务人才职业荣誉感和岗位吸引力。
(四)积极推进社会多领域成员参与度。鼓励社会富有爱心人士积极参与养老事业,逐步建立养老机制,设立爱心人士奉献爱心工作平台,建立养老爱心时间银行,充分利用大学生的节假日,社会爱心人士的休息日时间,让他们把关爱老人时间转化成积分储备在爱心平台上,像无偿献血机制一样,爱心奉献者本人及其亲属同样享有后辈爱心者的无偿高质量服务,充分提高社会闲散人员的参与度,丰富社会的幸福获得感,提高人们的幸福生活指数,彻底改变养老院门可罗雀的冷清状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