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,是引领广大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,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。
一、我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现状
2022年全区24个行政村均有集体经济收入,合计1000.16万元。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村有1个,占4.2%;收入在5-10万元的村有4个,占16.7%;收入在10-20万元以下的村有6个,占25%;收入在20-50万元的村有7个,占29.2%;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村有6个,占25%。收入来源:一是资源性收入,主要是利用村内的林地、荒山、水库等自然资源,通过出让承包等方式增加集体收入。二是资产性收入,主要是有效利用村内的闲置资产等,通过租赁方式创收。三是集体经营收入。四是通过发展光伏产业,利用我区扶贫政策将光伏产业经营利润分配给贫困村。五是接受捐赠。六是主要进行土地复垦获得补偿款或活动工作奖励等。收入结构:资产租赁收入占比17%;资产征用或出售占比14%;集体经营性收入占比4%;光伏项目收入占比12%;接受捐赠占比23%;定向扶贫资金占比13%;其他收入占比13%。
二、存在问题
(一)集体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强。多数村集体经济原始积累底子薄,发展能力偏弱、收益偏低。主要表现在规模小、链条短,布局分散,附加值不高,没有市场竞争力,处在产业链,价值链低端。
(二)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高。农业发展与旅游、教育、文化、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不够。农业产业品种、品质、品牌亟待提升,质量、效益和农民获得的增值收益较低,特色不突出。
(三)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式粗放。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设备不强,农业标准化建设推进缓慢,没有形成品牌优势。
(四)发展定位不精准,城乡融合度不高,结合得不紧。在村集体经济打造、发展、壮大方面缺乏制定长远发展规划,缺乏有效衔接。产业发展支撑体系不完善,部分初具规模的村集体经济产业链不够完善、产业多元化融合不够,缺乏可持续发展规划。
(五)农村经营性收入发展缓慢,发展不平衡,结构不合理。靠政策推动,政府推动,人为因素占主导。部分村过于依赖上级的扶持政策,缺乏长期规划,同质化问题突出。农村集体经济模式缺乏创新,经营管理能力不足。
(六)基层队伍不强,人才匮乏。村两委战斗力有待进一步提高,乡土人才短缺。大部分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理念较弱,思想保守,缺乏开拓创新精神,市场经济意识薄弱,能力不强,思路不清。同时,大量的劳务输出,造成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人才储备不足,尤其是懂市场、会经营、素质高的管理型人才比较缺乏,阻碍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。
三、意见建议
(一)建强基层组织,切实提高发展水平。以“五星支部”创建为契机,选配一批政治素质好、群众威望高、致富能力强的“能人型”“示范性”“引领型”干部进入村两委班子,把发展村集体经济纳入党支部考核重要内容。
(二)培育培养人才,注重经管队伍建设。采取招录、调剂或聘用等方式,把懂农业、爱农村、爱农民的优秀人才优先充实到农村经营管理干部队伍中,切实解决基层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偏弱、管理人才匮乏的问题。加强村干部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的培训,加强农村工作各项方针政策、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法规的培训,以及企业管理、农村实用技术等专业知识的培训。
(三)拓展发展空间,充分利用资源资产。深入推进农村改革,巩固拓展村集体资源清查清收成果,有效开发和利用优势资源。建立多元联结机制,变资源为资产、资产为资金,农民为股民,形成村集体组织加公司加农户利益联结。
(四)紧扣城区建设,谋划集体经济发展。围绕“全国独立工矿区转型发展示范区、河南省城乡融合创新发展先行区”战略定位,围绕城市发展做文章,围绕矿产资源做文章。要做到三产融合,城乡融合,贯通城乡,立足城市做文章,靠城市发展,为城市服务,搞配套服务。
(五)突出政策引导,加大财政税收扶持。区财政应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,出台以奖代补政策,推动落实税收优惠政策。引导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金融服务,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。
(六)强化项目支撑,提升自我造血能力。积极争取政府专项债券资金,实施三产融合示范区建设项目,用好中央和省级扶持资金,带动产业发展,提升集体造血能力。同时狠抓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整合农村集体自身优势资源,在种养殖生产基础上,融合生产服务、电商、旅游、健康、游乐等产业新型业态,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。
(七)建立健全制度,完善规范“三资”管理。健全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制度,建立完善资产保值增值机制,系统防范集体资产经营亏损、监管缺失等问题,确保集体资产安全、规范、增值保值。要加强对村集体财产的管理,向村民公开村务、财务,设立监督小组,对村集体财务开展经常性监督,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