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,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现代人健康的重要因素。去年发布的《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》显示,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.8%,其中抑郁症为3.4%,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为9500万人。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,其中40%患有抑郁症。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%,50%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。他们在学习方面,表现为心理压力大,精神上萎靡不振、厌学以及考试焦虑;在人际交往方面,表现为与老师关系紧张,与父母不能正常沟通,形成孤僻、专横性格,与同学交往在理解和信任方面得不到满足,产生孤独;在青春期成长方面,表现为在家封闭自我、不知感恩、不与家人交流,沉迷手机、网络、游戏;在情绪方面,表现为与他人相处困难“说不得”“碰不得”,情绪自我控制能力较弱,情绪波动较大、出现暴力、打砸、摔东西甚至自杀倾向等等。由于青少年尚处于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期,认知能力不够强,自控能力差,诸多心理疾患如果不及时矫正和排除,便会产生不良反应,进而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,以致酿成难以挽救的精神疾病,危害极大,有的甚至还会导致违法犯罪发生,典型案例,举不胜举。
因此,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,消除不良心理障碍,培养健康的身体、健全的人格势在必行。为此,特提出如下建议:
一、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
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,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,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建立政府主导、家庭、学校、社会四位一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与服务体系,发挥多个职能部门以及专业服务机构的组织作用,构建形成党委政府领导、多部门协调共建、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机制。建议建立并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机构,成立全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,负责全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与服务,指导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、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。
二、建设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队伍
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须由具备较强专业知识与能力的人员承担,因此,建议推动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,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力度,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培训和研讨活动,切实保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收到实效。建议每所学校安排一名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并进行统一培训,实行持证上岗。同时采用“走出去”“引进来”的方法开展人员辅导和培训,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纳入岗位继续教育培训范围,在教师岗前培训、业务进修、日常学习等各类培训中,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内容予以重点安排,对现有教师进行必要的定期专业培训,不断提升学校专职人员的心理专业知识水平和心理督导、咨询能力,提升班主任老师、教职员工对学生精神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,以及应用心理学知识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。
三、加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预警干预机制
在中小学定期开设心理辅导课程,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,切实做好以预防为主,有计划、分层次、系统地对学生、教师以及家长全方位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、普及心理学知识。加强建设心理健康必修课程及讲座,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发展能力,有效预防心理健康问题发生。围绕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管理,建立常态化筛查、跟踪、分析机制,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,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出现的各类心理问题。坚持以学校为主体,充分发挥社会心理咨询机构、学生家庭以及其它社会各方的积极作用,实现心理预警和干预工作的规范化、专业化,增强机制运行的有序性和实效性。
四、大力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
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实践与理论探究活动,它涉及日常教学、心理咨询、危机干预等方面,是一项开放、复杂的系统工程。建议各级各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,探索新形势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出现的新情况、新问题,研究解决新途径和新方法;另一方面,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、心理咨询热线电话、心理咨询信箱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、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等,并切实发挥实质性作用,研究制定科学、专业的方法对症下药,多维度探索心理健康管理办法,为打造集青少年心理测评、提供在线心理咨询服务、心理健康问题调适与干预、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知识普及等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,对危机学生个体进行有效的干预,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行为能够得到及时筛查和矫治,引导他们培养独立健全的人格、形成自信自强的精神品质、树立理想信念和生活目标。